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3-11-30 15:57:43
目送读后感(15篇)

目送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1

读完第一篇时强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后的20来天,仔细阅读全书,期间无数次落泪,无数次心底有深深的触动,只是耽于提笔,渐渐的感觉也没了。

8岁的陶陶见妈妈读书还落泪,也抢起书来读,一周下来竟也读了不少,还总拉着我讨论。于是,在29日晚我领她一起参加了读书沙龙,回来路上我们一起聊她幼儿园门口的别离,聊她刚入小学时的不舍,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湿润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开始就有不舍,收拾行囊时总问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后晚上搂着我聊到半夜。早饭和午饭都说没有胃口,还流出眼泪,直说不要离开妈妈,搞得我也潸然泪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以分离为目的。于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励她去看外面美丽的风景并画下来让妈妈也能欣赏。而且,妈妈的心和她在一起,会天天电话联系她。最终,在车站分别时,她笑了,并逗贫道,“妈妈,你要看着我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点头。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见,我方回头,回来路上,更加强烈的想起分享会上最后大家齐声诵读的那段: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中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中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去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

“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写到这里,我决定赶紧好好做晚饭,等老爸回来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场电影,要像对孩子一样陪他开心过好每一天。

目送读后感2

春花、夏日、秋月、冬雪,岁月极美,美在它必然的流逝,最终留下来的,仅有我们独自一人。

儿子的独立,父亲的衰老,这使龙应台的文字吟唱着对生老病死的无奈,本文以六次目送,慢慢绽开故事的花苞。第一次目送华安上学,望着华安上学时稚嫩的样子,龙应台是多么怀念啊!可否记得?你第一次上学时的模样?当生命刚开始时,我们对父母产生了巨大的依赖,父母却希望我们独立。外界不断变化,我们被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束缚起来,真正变得独立起来,我们开始渴望成长。于是,有了第二次的目送,龙应台目送华安消失在街头,他们就仿佛站在河的两端,华安头也不回地离开,而龙应台只能站在另一岸,默默地注视,挽留的语言吞进了肚子,手也放下。因为她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是注定要离别的。

她明白:所谓父子母女不过是望着对方的背影渐行渐远,最后消失不见。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那深厚的爱,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就如同姑姑对爷爷那样,每次见到总会带来一袋又一袋的零食和营养品。可那又怎样呢?爷爷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一种陪伴,我不记得姑姑们寒暄的语言,却依旧清晰地记得姑姑在时爷爷眼睛里闪出的如星辰般明亮的光和她们离开时爷爷眼底的不舍与落寞。我曾问过爷爷为什么不让姑姑留下来或让她们来多陪陪你呢?爷爷总是笑笑,说:“我知道她们忙,没关系,她们还记得我就好。”听到这儿,我不禁为爷爷感到悲伤。爷爷的房间里依旧有着姑姑小时候玩坏的玩具,每每爷爷看到那些玩烂的玩具,眼里总是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当春节来临时,爷爷是最开心的。因为姑姑们总会打电话给他,爷爷多了一份温暖,少了少了一份孤独。

世上的父母,所有的思念都是围着孩子,没有再比这思念更深沉的热烈的东西。孩子却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只不过是想追求更多的美好。父母一次次的目送,孩子渐行渐远。

那些周而复始的目送,现在想起原来都是热泪盈眶。

目送读后感3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记录册,作者把许多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有精炼的话叙述出来.有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认真与细致观察.

感动我的,就属《胭脂》。内容是回屏东看他*的时候,要先打电话啦,然后带她去很多地方买东西,玩耍等等,描写的非常细致。但是后来的离别,更加动人。那种苦口婆心的劝说,所以是一项&ldqu;复杂的工程&rdqu;。首先要给一个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来,慢慢的涂,直到满屋都是指甲油的气味。帮妈妈化妆,梳妆打扮。全文都充满着母女之间的爱,与分别时的不舍,还有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关心,表现的淋漓精致,也有对母亲记忆力下降的无奈,担忧。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处处都有展现。尤其在带妈妈去&ldqu;邓师傅&rdqu;做脚底按摩,去美容院洗头……描写得很细致,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重视,作者很在意母亲。后来对于&ldqu;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rdqu;进行举例,夸张的突出母亲的爱美,也与现在变老进行对比,表现了母亲老去的无奈与无法挽留时间的悲伤之情。

与这种抒情手法相同的还有《如果》。也是全文叙事抒情。在飞机舱里,作者遇见一位回乡的老人,从而想起逝去的父亲,想如果还能回到从前,再度陪他回乡,自己会做的事,写得很详细,每个地点,每个动作都会在脑海中闪过,也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后悔与惭愧,悲伤等复杂心情。

作者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为作者是真正体会了生活,把生活的写照如实的写出,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也要认真地对待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秘的道理,我们要用美丽的眼睛记住生活的美。

目送读后感4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同,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责任,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么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可以看到10年后的自己。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面对中风最后离她而去的父亲,面对老年痴呆的母亲,面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现在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现在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 ……此处隐藏4791个字……这个题目,是在语文的试卷上,初读,便被深深地打动了。

龙应台的文字,不太华丽,却又朴实中带有坚韧,对事物一针见血,却又在锋利中不失含蓄。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也许是形容这本书的最好词语。每一个文字都可以直达你心中最脆弱的地方,在那里撒下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带给你别样的感受。有最温馨的亲情,最感人的故事,最能让人深思的体会和感悟。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年老体衰,儿子的成长叛逆,对朋友最真挚的牵挂,兄弟间的携手共度风雨,自己遇见的失败与挫折……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体会,都深入人心,让人感动。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看一位母亲目送儿子的成长。看长大后儿子的叛逆,也不时反省自己,是否也曾在父母的的心理留下伤痕。看着母亲的逐渐变老,心里是否也会有一丝心酸,想着要珍惜和她们在一起的日子。也有在小城生活的闲情逸致,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寻找,忧郁,时间,距离……一切的一切都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龙应台的文字则是这些痕迹中最不可少的那一根,她的文字让我们学会怎样去爱周围的人,怎样去做好我们该啊做的事,什么样的东西是我们值得去珍惜的,她的文字用最细腻的笔风写出了最细腻的情感,也用最坚韧的文字点出了人生的本质。这些,也是《目送》留给我们最大的价值。

《目送》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13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向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可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我,此刻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期望能让自我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此刻就是孩子的将来,今日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明白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仅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激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日子里应当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14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交谈,反思自己的平庸、浅薄,走出一段能让自己回味的人生。

《目送》的作者是龙应台,此书也是作者笔下的“人生三课”之一。作者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等所带来的无味杂陈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自己遭遇人生惨败时的失落和挣扎,痛苦和洒脱扣击读者的灵魂。她笔下的人之常情,物之常理,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漫长人生之路浅短、天真的看法。

她如黑夜里的繁星,春日里的细雨,指引着、滋润着我。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象征,后来才知道,原来海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会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不相信》一文中对誓言的阐释,颠覆了我对以往永恒的誓言的理解。原来,永恒只是想象,是不存在的,不要用誓言去推脱,去用行动珍惜吧,趁现在可爱的事物还触手可及。

“我们拼命学习冲刺100米,但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该怎么跌的有尊严;当你的膝盖跌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的无法忍受时要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跌倒》中的警言佳句给了一个迷失之人,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前进的路标,让那个人从以往那个“输不起,摔不起”的人,变成一个不吝啬去输去摔的人。输,输得有意义;摔,摔得有价值。

“一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柱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所以:抬脚,走吧,路就在脚下。趁春还是朦胧,晨还在酝酿。起身,去吧,茶以渐凉,趁风还在吹,梦还在飞。时间也不早,笑对一切,踏上追梦的征程。

《目送》是一本书,一本好书,带着美丽和忧伤。它将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思万想融于一书,让我悟品人生,带着这些思想精华向前行走,穿越人生的千山万水。我想,这本书定当影响更多的人,流芳百世。

目送读后感15

《目送》是龙应台一篇描述亲情及周边人物感情的散文。

她的描述真切、细腻、含蓄,但直击人心底最柔弱的部位。

十四年前,女儿刚出生,那是盛夏,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小丫头刚刚抱出产房,我心里就溢满了幸福感。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让我和她妈妈开心的不行。女儿就是我们的全部,我和爱人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女儿一天天的成长。后来女儿慢慢长大,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总喜欢买些漂亮的小衣服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头上扎满了“爬爬角”,女儿是一个爱臭美的小丫头。后来跟随我们去武汉做生意,开始学兴趣班,上幼儿园。依稀记得她每周末戴着小红花蹦蹦跳跳回来开心的样子。

后来,女儿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自己会去处理一些人和事。要说失落感,当初肯定是有的,但也必须明白,孩子总会长大,终要自己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女儿一个人跟随老师去省城参加“震撼一条龙”,去参加学校南洋、射阳的社会实践活动,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粘着父母。我们在家牵挂她,她在外玩的不亦乐乎。作为一个父亲,前几年我父亲的角色是有缺失的,把女儿的教育都交给了我爱人,忽视了女儿的成长,忽视了与女儿的沟通,陪伴女儿很少。如龙应台所讲,这辈子我终将在一次次目送女儿的背影中老去。

龙应台《目送》中对亲情的理解和描述,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周边的人。对于我自己的父母,我们现在不在父母身边,父母独自生活在农村老家。很少回去陪父母,每次回去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欠缺父母太多。如果折算成天,我们这辈子又能陪父母多少天呢?《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而我们又为父母做了什么呢?父母的孤独,对儿女的思念我们又理解多少?我们需要深思。

孩子总会慢慢长大,父母也会慢慢变老。而我要做的就是默默目送孩子的背影,就像我的父母目送我的背影一样。

《目送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